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本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,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,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,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。辟有专家论坛、临床研究、实验研究、技术与方法、研究报告、综述、进修苑、学术争鸣、经验介绍及病例报告等多个栏目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首页>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
  • 杂志名称: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
  • 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  • 主办单位: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
  • 国际刊号:1001-1781
  • 国内刊号:42-1764/R
  • 出版周期:半月刊
期刊荣誉: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期刊收录:万方收录(中), 维普收录(中)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知网收录(中)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CA 化学文摘(美),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, 北大核心期刊(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)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(日)
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0年第11期

鼻粘膜划痕与高频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

刘少锋;陈裕庆

关键词:鼻粘膜, 划痕, 高频, 双极电凝, 电凝治疗, 鼻出血, 血管闭塞, 烧灼, 方法, 鼻中隔, 组织, 术后, 口服抗生素, 弥漫性, 麻黄素, 填塞, 纱条, 疗效, 表面麻醉, 粘膜下
摘要:1996~1998年我们对262例鼻中隔前段出血,分别采用鼻粘膜划痕与高频双极电凝治疗,现将其疗效分析比较如下。1 资料与方法1.1 临床资料 262例中,男151例,女111例;年龄6~74岁,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。弥漫性出血135例,局限性或血管搏动性出血127例;行鼻粘膜划痕143例,高频双极电凝119例。1.2 治疗方法1.2.1 鼻粘膜划痕法:鼻中隔前部以1%地卡因麻黄素棉片行表面麻醉5~10 min后,以2%利多卡因(含少许肾上腺素)1~2 ml行粘膜下浸润麻醉。用小尖刀(小圆刀亦可)在易出血区做3~4条斜形切口,长约1.0~1.5 cm,切开粘膜,割断扩张的毛细血管,切口两侧作粘膜下剥离1~2 mm。填塞无菌纱条并口服抗生素,48~72 h取出纱条。取出时若有少量出血,以1%麻黄素棉片收敛即可。1%链霉素乳剂滴鼻7~10 d,禁止用力擤鼻。如另一侧也出血,应在创面恢复15 d后,再行同样方法治疗。1.2.2 高频双极电凝:鼻中隔前部以1%地卡因麻黄素棉片行表面麻醉10~15 min。采用德国Wolf公司生产的2175型高频双极电凝器,在出血点周围环状烧灼,后烧灼血管断端,如有血管断端明显者,可先烧灼血管断端。弥漫性出血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多处烧灼。术后以金霉素眼膏涂于创面5~7 d,禁止用力擤鼻。1.3 疗效评定 全部病例分别于术后1、3、6个月进行随访,无出血复发者为有效。2 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,均未出现鼻腔粘膜粘连、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。两种方法的有效率分别于术后1个月(96.5%:95.O%)、3个月(94.4%:90.8%)、6个月(92.3%:88.2%)进行比较,经卡方检验,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(P>0.05)。3 讨论 鼻粘膜划痕治疗鼻出血的机制是通过破坏局部病变组织、血管,使纤维结缔组织增生、瘢痕形成和血管闭塞。高频双极电凝则通过破坏出血点组织,使血管闭塞或凝血而达到止血。我们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均取得满意疗效。随访6个月,疗效对比其差异虽无显著性。但从临床观察到的情况看,高频双极电凝对弥漫性出血相对较差,其原因可能是使用高频双极电凝时烧灼范围不够所致。 就实用性而言,鼻粘膜划痕器械简单,效果确切。但不足之处是术后需填塞无菌纱条和口服抗生素,给患者带来痛苦,也加大治疗费用。高频双极电凝除烧灼过程中偶有出血,需反复擦试、收敛、多次烧灼外,具有随意控制组织电凝深度和范围、不易损伤周围组织、创面恢复快、手术时间短、术后不需填塞无菌纱条等优点,且不影响患者工作和学习,患者乐于接受,对儿童及不能耐受鼻腔填塞者尤为适合。